股市配资开户加杠网走进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
通化师范学院自排话剧《杨靖宇将军》剧照。通化师范学院供图
“讲一个东北抗联故事只需要五分钟,而我能有这一刻,是无数抗联战士用青春热血换来的。”最近,在通化师范学院举办的东北抗联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的一次分享会上,历史与地理学院的大三学生杨清轩这样说道。杨清轩是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讲解团的一员。从大一至今,她已经讲解了260多场。
这个从江南来到通化师范学院读书的姑娘越发觉得,这所学校和学校所在的中朝边境小城通化,是一座宝藏。每次讲起东北抗联故事,杨清轩眼里就会有光。不少初次走进这所大学的人会发现,这里很多学生眼里都有光。
通化师范学院坐落于长白山下、鸭绿江边。校园的身后就是东北抗联战士曾经翻越过的高山密林。
新时代,红色基因在这座学校里赓续传承。四年的大学时光,学校里的学生在东北抗联精神中浸润、成长。大家都能讲上几段东北抗联故事,对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长杨靖宇的事迹更是耳熟能详。
展开剩余87%以红色为底色的通化师范学院,依托当地的红色历史区域优势,以及丰富的红色历史场馆和抗战遗址,挖掘出了一系列红色育人资源。
“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史,也是一部爱国青年支持、参与抗战的民族觉醒史。学校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核心,以‘靖宇’青马工程为牵引,构建了‘场馆+文艺+实践’三维红色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样本。”通化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伟峰说,学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以艺术感染力实现精神共鸣,激发青年“宁死不屈、忠诚报国”的价值认同;以“映山红支教计划”为载体,引导两万余名学子扎根边疆,将抗联精神转化为教育报国的行动自觉。
场馆育人:沉浸式课堂让历史“触手可及”
通化师范学院依山而建。教学楼背后的山林是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战士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进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更像来到了一个集中展示东北抗联历史的大型展馆。
校园内有靖宇广场、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和东北抗联美术作品陈列馆。这些场馆是学生开学第一课、青马团课、主题党课的教学场地,也是通化市和吉林省多所大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靖宇广场一侧的围墙上,绘制了抗联组画,讲述了烽火年间,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艰苦战斗的20个场景。
学校还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东北抗联美术作品陈列馆。其中有名家作品,也有学校师生作品。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前线战斗、深入敌后、战友情、军民鱼水情等内容,与靖宇广场上的组画内容相呼应。经过培训的学生讲解员们,会声情并茂地把绘画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
位于校园内的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是让历史与地理学院的杨清轩心生敬畏的宝藏之地。这里集中展出了400多位通化老兵的资料、249张老兵手模,以及根据口述资料制作的内容展板。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国家记忆的角度,还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通化老兵故事。
这间纪念馆的建立得益于通化师范学院退休教师胡堂林和爱人孙艳华的史料捐赠。夫妻俩用了20多年时间,跑遍了吉林省各地,整理了600多名通化籍和曾经在通化战斗过的老兵的口述史料。
当时,有不少部门和组织想帮他们办老兵史料展。最终,胡堂林和孙艳华还是选择把史料捐赠给通化师范学院。他们觉得,让年轻人接棒,老兵故事和民族抗战的历史才不会被遗忘。
从2021年开馆至今,展馆已经接待了2000多场次参观。很多老兵或是老兵家属会来到展馆,找寻自己或父辈的照片、手模。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青年教师王雨入职当天,就参与到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的筹建中。当看到展馆里200多张老兵手模时,他和同事商量出了一个中小学研学项目“老兵守护契约”。
一张A4纸大小的卡纸,左侧是老兵的手印,右侧由青少年按下自己的手印。双方的名字落款纸上,青少年就有了“老兵记忆守护者”的身份。按照契约要求,按下手印的青少年要把这位老兵手印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不仅如此,在胡堂林夫妇的启发下,历史与地理学院还组织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二三年级学生,全部参与到抗美援朝老兵的口述历史收集整理中。两年时间,师生们走遍吉林省,采访了169位抗美援朝老兵,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老兵手模在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展出。通化师范学院供图
文艺育人:艺术演绎让抗联精神“声”入人心
“老乡,我是中国人哪,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在杨靖宇牺牲前,面对一位背叛他的村民劝降,饥寒交迫的杨靖宇如此回答。
这也是话剧《杨靖宇将军》中的一幕。话剧一共10幕,全场45分钟,由通化师范学院的师生们根据历史事实创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壮烈殉国85周年。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2021年,东北抗联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最近,话剧《杨靖宇将军》在通化师范学院再次上演。故事从校园里一堂思政课上布置老兵寻访任务开始,老兵讲述了当年和杨靖宇将军一起战斗的故事。
这部话剧从2020年首演至今,每年都有新生力量加入。上一届演员会跟当下的演员交流沟通,帮助新演员尽快进入角色。身高一米九二、身材瘦削的文学院学生佟桐,有幸饰演杨靖宇。
为了能演好角色,佟桐每天拿着剧本,对着镜子练。他反复琢磨,什么样的表情和仪态才符合一个铁血军人的形象。
对佟桐而言,精准诠释台词是最大的挑战。负责话剧排练的团队老师告诉他,尽管是话剧作品,还是要尽可能还原历史,如果错了一个字,就改变了史实。
当台词说出来,能让自己感动,身体也会不自觉地颤抖时,佟桐觉得他已经进入到了角色,“先感动自己,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每年大一新生入学时,这部话剧都会上演。不少学生在看过话剧后,主动找到话剧团,咨询如何能加入其中。
“那时候抗联战士们太难、太苦了。”外语学院的江妍已经与话剧《杨靖宇将军》相伴了三年。从演员到话剧的负责人,江妍发现参演话剧的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点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大家不会再因学习和生活中的琐事而过度焦虑。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可以让人变得豁然开朗。”江妍说。
在这所红色院校里,振奋人心的不只话剧,还有音乐会。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浓缩在一场名为《足迹》的音乐会之中。
2023年7月1日,音乐会首演,此后还会在特定时间节点上演。音乐会以党史为脉络、音乐为载体,把思政课堂搬上舞台,让师生在音乐赏析中感悟爱国情怀。音乐会负责人、音乐学院院长孙作东介绍,音乐会由5个部分组成,共35个节目,包含独唱、重唱、合唱、舞蹈、情景再现、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
《足迹》由音乐学院400多名师生创作,历时一年编创而成。师生们在保证正常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排练。
在这所学校里,了解东北抗联故事和红色历史的途径还有很多。例如,邀请红色历史传承人走进学校参与现场访谈、举办东北抗联精神主题报告会、组织学生设计有东北抗联元素的文创产品等。
实践育人: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什么?或许已经坚持17年的“映山红支教计划”可以回答。
“质朴、不怕吃苦。”许多用人单位对通化师范学院毕业生这样评价。一批批通化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正在成为吉林省乡村学校的中坚力量。这样的选择,从“映山红支教计划”开始。
“在东北抗联精神里浸润成长的学生们,是不怕吃苦的。”通化师范学院大学生支教实习指导中心主任张寒平说,了解了抗战年代的苦,学生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甜。
今年3月初,通化师范学院的640名学子满怀热忱与期待踏上支教之路。他们奔赴到吉林省通化、白山、吉林、四平地区的18个县市区,以及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成为300多所乡镇中小学校的支教老师。目前,通化师范学院已经累计有18个专业两万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每年,通过支教援助6万多名边境、边疆、边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生。
“老师,我愿意去最偏远的学校。”在分配支教岗位时,很多学生这样表态。
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李颖和刘思慧,正在吉林省临江市边境的一所乡镇小学下属的幼儿园支教。这里也曾是东北抗联的主战场。大一的校园生活,她们是从听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故事开始的。“现在,我们可以走出校园,用所学知识继续守护这片热土。”李颖说。
支教学生们不到岗,那些乡村学校就没办法开学。支教大学生在当地一待就是一个学期。在当下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们选择把理想安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当年,东北抗日联军誓死守护的白山松水,如今正由通化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知识和脚步继续守护着。有的学生参加完一学期的支教任务后,主动申请继续去农村支教;有的支教学生因为对农村学校和孩子们有了深厚感情,通过报考特岗教师重返农村任教。
熊熠是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毕业生,现在是一所村小的负责人。2018年,他报名参加映山红支教团,来到长白山脚下的一所村小支教。在大学里,熊熠是老师眼中不太上进的学生。支教后,熊熠像变了一个人。看到老校长为他精心操持生活起居,默默守护着一所村小,熊熠觉得自己必须行动起来。毕业那年,他选择放弃城市里的工作,再次回到了支教的村小任教。
支教实习条件大多艰苦。很多农村学校没有洗澡的条件,支教的学生们就在周末合租一辆三轮车,到镇上找洗澡堂。还有很多支教学生需要走班上课,一天下来,要去多所村小上课。尽管如此,支教学生们也不愿意离开。在那里,他们感受到被需要和被认可。
发布于:北京市专业股票配资知识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 针对在安哥拉进行工厂建设的问题
- 下一篇:没有了